幻灯四
幻灯三
幻灯二
幻灯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服务认证 > 计划推荐 >
读懂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层逻辑

9月3日,是中国“抗战”暨“二战”胜利纪念日,主席讲话中的“五个绝不答应”,道出了14亿国人心声,也是对大洋彼岸传来的那些有违人类良知的喋喋不休聒噪的有力回应。

9月4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这是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全球服务贸易峰会,148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万家企业和机构、10万人报名参展参会。主席在致辞中说:“中国克服重重困难,举办这样一场重大国际经贸活动,就是要同大家携手努力、共克时艰,共同促进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繁荣,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

中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面对霸权国家前所未有的打压和残酷围剿,中国已做最坏情况发生的各手准备,同时正在尽力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世界上最大多数主体的利益作长远打算,就是我们的抉择之一。

两岸猿声啼不住,巨轮驶过万重山。

世界,正在走出最艰难的时期。

 

读懂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层逻辑

 

(一)

天下大局其实已定

2020年,带给世界和我们每个人太多太深的改变。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但天下大局其实已定。

自500年前哥伦布开启大航海时代以来,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开始真正被改写。

只是我们很多人看不分明。

未曾想,来无踪去无影的新冠病毒,竟会成为压倒世界上最强壮骆驼的那根稻草。

很不幸,在2020年,“美国梦”彻底碎了,而且节操碎了一地,自由和民主原来只是两张画皮。

“钟为谁鸣”,已不是问题。钟声里,我们分明看见,西方以美国为盟主的世界秩序,正像多米罗骨牌在加速坍塌。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和新的世界政经格局重构,已经在路上。

就像窗外,暑气消退,秋色渐浓。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改变已经开始。

在3月18日,武汉和湖北乃至中国内地本土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首次双清零的时候。

在当日美股10天之内第4次熔断的时候。

在3月26日,美国成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的时候。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就像整整一百年前,那次让67.5万人美国人丧生却因西班牙人最先报告疫情而被命名为“西班牙流感”一样,大洋彼岸的那个口口声声宣称“美国优先”“美国第一”的“推特总统”,不敢为自己的懈怠和无能担责,丧心病狂地开始甩锅,竟将新冠病毒蔑称作“中国病毒”。

在他们一边满不在乎,一边满世界抢夺口罩和疫苗专利等防疫物资,并斗胆宣布向世卫组织“断供”的时候。

在3月2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向82个国家和世卫组织、非盟提供口罩、呼吸机和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援助的时候。

在5月18日,中国最高领导人出席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上致辞,并公开宣布中国将在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为世界抗疫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时候。

从3月15日至9月6日,我国总计出口口罩1515亿只、防护服14亿件、护目镜2.3亿个、呼吸机20.9万台、检测试剂盒4.7亿人份、红外测温仪8014万件,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在全球“战疫”中,扛起了大国应有的责任。

全球治理新格局,其实已经开始落子。

天下终究是天下人的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道理,中国人两千年前就懂了。

 

读懂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层逻辑

 

(二)

中国的“战疫”秘笈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9月8日,我国隆重举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这可看作中国“战疫”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标志。

我们不会忘记这次受表彰的和没受表彰的所有参战者。正是14亿国人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我们才能守护神州的安宁,才能把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和108岁的老人,从病魔的手中夺回来。

正如领袖所说,在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表现最令人欣慰、令人感动。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他们有一句话感动了中国: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长辈们说:“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14亿国人的磅礴伟力,汇聚成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这,就是我们的战疫“秘笈”之一。

全球“战疫”,为什么中国能率先取胜?全面复工复产,中国等少数亚洲国家早已实现,而欧美印度等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却苦苦求之而不得?

很多人都在寻求答案。

根据世卫组织的调查和多个国家课题组的报告,新冠病毒其实早就在地球上多个角落潜伏,但为什么突然在中国武汉率先爆发,目前尚未找到可信答案。

新冠疫情在中国爆发的时候,正值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中国“春运”最高峰的前夜。世人料想的疫情会在中国大流行并大面积集中爆发的局面并没有出现。

在我国最高领导人直接指挥的波澜壮阔的抗疫人民战争中,在春天的美丽画卷徐徐打开时,疫情在我国戛然而止,虽有余烬也未成气候。

疫情漫卷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成为疫情肆虐最严重的地方。世界上最权威的机构和最权威的人士则称,新冠疫情要和人类相伴数载乃至更长时间。张文宏医生说,从长远来看,这次新冠病毒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难对付的病毒之一,因为在历史上没有一个病毒的特性这么诡异。

人类自经济全球化以来,尚未遇到过由瘟疫直接造成的全球性大冲击。

但瘟疫却与人类如影随形,始终是人类面对的最大杀手。瘟疫与战争共同摧毁的人类文明不计其数。但是,瘟疫却未能压垮中华民族。人类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延续至今。

这是为什么?

人类文明的最初标志是什么?解决温饱和安全的鱼钩、陶罐或是磨石?都不是,古代文明的第一个迹象是股骨(大腿骨)断裂后被治愈。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没有动物在断腿之后能够单独活下去,或者因无法捕食动物会饿死,或者变成其他动物的猎物。当人类断裂的股骨已经愈合,这表明有人花了很长时间与受伤的人在一起,绑住了伤口,将人带到了安全地点,并让他慢慢趋于康复。

人类这种守望相助的理念,在中华文明创立和传承中有最生动的诠释。

从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到东汉末年张仲景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再到明末吴有性写出《瘟疫论》,千百年来正是因为一代代中医名家继承发挥、推陈出新,才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医学护佑苍生。

中国医学既自成体系,又兼收并蓄。清末,那场从沙俄西伯利亚地区传入我国东北三省的肺鼠疫,使俄日再起蚕食我国东北之心。南洋归国华侨、留学剑桥的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首次采用对染疫病亡者火化、感染者坚决隔离和戴口罩防疫三大举措,仅半年时间让东北转危为安。

几千年来,尽管朝代更迭,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社会愿景一直没有变。这个愿景,就是“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时,品读这段文字,怎能不浮想联翩?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袤、人口和资源分布极为不均的国度,逐渐形成并影响数千年的文化核心理念是“仁”。孔子说,“上下相亲谓之仁”。庄子说,“爱人利物之谓仁”。孟子说,“仁者爱人”。” 在当代,“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仁爱传统的最好诠释!

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战胜一切困难和病魔的制胜法宝,而且被一代代中国人发扬光大。

1933年,毛泽东曾在《长冈乡调查》一文中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因为它减弱我们的力量。如长冈乡一样,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战胜重大疫病的举国行动基础,很快就确定了影响至今的医疗卫生事业四大方针:一,医疗卫生体系为工农兵服务;二,预防为主;三,中西医相结合;四,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面对肆虐中国几千年的血吸虫病,毛泽东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获悉江西余江县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在《送瘟神》诗的后记中,毛泽东写道:“……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这三者的组合不仅仅是方法论,更是价值观。面对新冠疫情,因为我们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习总书记和党中央亲自指挥部署,再加上广大医护工作者拼死相救和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以及显著增强的综合国力和无与伦比的救助动员能力,“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回头看过去8个月,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战疫应对方式,中外的理念、举措和成效真有天壤之别。

2月份中国大陆确诊病例达到8万人的时候,全球其它地区确诊7000人左右。各国本应合舟共济,合力战疫,而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和媒体竟然幸灾乐祸,恨不得病毒把中国彻底拖垮。

有媒体曾报道,日本的财长透露,开七国财长会议的时候,意大利财长在会上讲,当时他们得到的消息是这个病毒只攻击亚裔的免疫系统,不攻击白种人。纽约州州长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也有类似的表述。这就能够理解,2月、3月中国不惜“封国”给世界创造的防疫窗口,为什么会被西方发达国家白白浪费掉。中国武汉解封时,国外确诊病例从70万人迅速上升到300万以上。

各种偏见,各种傲慢,甚至各种居心叵测,成为全球“战疫”最可怕的拦路虎。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截至北京时间8日7时56分,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达27235839例,死亡病例为890687例。美国是全球累计确诊和累计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确诊病例达6299169例,死亡病例为189166例。

世界卫生组织:截至欧洲中部时间7日16时24分(北京时间22时24分),全球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65818例,累计确诊27032617例;死亡病例增加4820例,累计死亡881464例。

截至北京时间7日12时28分,印度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突破420万例,超过巴西升至全球第二。

如果做一个全球疫情统计分析,会有惊人的发现。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大陆、越南、老挝、古巴(朝鲜无数据公开,未列入)人口合计15亿多,新冠确诊人数到8月27日为止,一共94599例,病亡合计4835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以经济发展合作组织为例,现在37个成员国人口总共12.9亿人,确诊新冠病例1003万人,死亡人数是46.8万人。非洲国家人口有13.4亿人,确诊121万人,死亡28000多人。欧盟国家人口不到非洲国家的一半,确诊人数是212万人,死亡人数是18万多人。

那么西方政客和民众对此是怎么看待的呢?当地时间9月4日白宫记者会上,“推特总统”张口就来:“中国就不报告死亡数字,中国的死亡人数比我们多得多。”“美国疫情报告的细致程度是无人能及的,许多国家都不报告新冠肺炎的死亡病例。”有关民调显示,美国有一半左右的民众也相信这种信口开河的谎言和鬼话。

西方很多人认为,戴口罩和居家隔离等措施都不能防疫,甚至连疫苗也不愿意相信,他们只相信奉为圭臬的民主和自由是防疫利器。这已经不是反智和反科学的问题了,而是在反人类的良知和人性了。

在美国那些政客和利益集团眼中,不仅黑人的命无所谓,敬老院的老人和低收入人群也都是国家的拖累。他们不愿说的秘密是,疫情在某种程度上正好帮其“减负”。所以,很多年老体弱的确诊病例直接不予医治,即使给医治,出院时医疗费用一定是天文数字般吓人。政客们和他们背后的利益集团真正焦虑和心心所念的只有选票,因为那才是他们的核心利益所在。

8月18日,德国《每日镜报》发表文章,原标题为:“西方必须证明可以比中国提供更好的生活”。文章认为,中国已克服疫情危机,如今中国市场正在拯救许多西方制造商免于倒闭。疫情全球扩散后,中国非但没囤积反而向各国提供医疗物资,从而赢得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却在防疫上频频失误,完全起不到榜样作用。如果所谓的西方阵营还存在,那么它就应当证实西方制度的优越性,证实自由和民主能够保障(民众)更好的生活。

很遗憾,在新冠面前,他们既看不到西方制度的优越性,也看不到他们想要的更好的生活。我们看到的,只是西方一些政客情绪失控到已经不顾个人和国家形象的焦虑,看到的是西方民众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和迷茫。

新冠病毒没有国籍,也不讲政治,但其再狡猾再凶猛,仍然可防可治,而防疫的成效却能让国家制度的优劣高下立判。

能打败病毒的,能拯救人类的,中国用历史和今天的无数次闭卷考试,已给出了答案。可是很多人假装看不见。

读懂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层逻辑

 

(三)

中国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中国冲刺第一个百年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这是国内大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兴市场主体国家的强势崛起引发的国际格局和国家关系的洗牌与重塑,这是国际大局。

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统筹这两个大局,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的自觉与担当。

新冠疫情,让经济全球化备受考验,也使国际大局充满变数。

中国的积极作为,首先稳定了国内大局。如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披荆斩棘、破浪前行,使国际大局向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转化,考验着中国智慧。

相继取得今春战疫和今夏抗洪的决定性胜利,全面复工复产,稳住粮油生产,加快新发展布局,中国力挽狂澜,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千呼万唤始出来。

8月24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再次强调:

“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替代此前用了四十年的“两头在外”的旧格局。

而这,不是当下的权宜之计,是关乎今后中国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标志着中国“新发展”思路的成熟。

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中国应对世界“逆全球化”的双保险。

国内大循环就是指:加快高端技术的突破,形成东部沿海地区高端制造、东北等地区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中西部中低端制造的内循环模式——这样即使某些国家都“闭关锁国”,我们也依旧可以保证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国际循环就是指:继续开拓国外市场,巩固和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水平和地位——中国继续给相关国家提供中低端制造,甚至高端制造,其它国家给中国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等。

那么,这一新发展格局是如何产生的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用较低成本、出口导向型的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当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约为5000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1000亿美元的45%。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作主题演讲时说,2002-2009年,国际贸易发展非常快,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达到了百分之六七十。此后,开始进入下行通道。我国2019年的商品贸易总额达到31.55万亿元,为我国2019年GDP总量的35%

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大约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抢占了全球的货柜架。

同时,我们还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素质熟练工人、最大规模和最年轻的工程师队伍、最广泛和强烈的企业家精神,但弊端是:外贸依存度过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服务贸易持续了25年的巨额逆差,且数字化程度低,等等。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规律显示,发展水平到了一定阶段后,都要逐步从以国际大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任何一个强国,一定是内循环的经济占GDP的80%以上,外循环经济占20%。”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超大型经济体,拥有一个中等收入群体达4亿人的统一市场,更有必要和可能形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循环,就此进入新发展阶段。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不仅不会和世界脱钩,而将是更大的挂钩。

中国将由过度依赖外需向更多依靠内需变化,而支撑这一重大变化的关键,是中等收入群体的迅速增长,这又有赖于对内全面深化改革,对外扩大更高水平的开放,如此我们就能打通影响中国经济竞争力的“任督二脉”,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发展的重大跨越。

从全球大国兴衰历史看,一个国家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之后,差不多半个世纪,就会成为全球第一大国。

中国国内本来就有庞大的市场,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所以我们可以继续压缩成本,再加上我们目前依然享有发展中国家关税减让优惠政策,不仅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制造上难以与我们竞争,就连一些发达国家在中高端制造上也被我们打的“丢盔弃甲”。

在现在的WTO规则下,美国的经济已经出现严重的空心化,国家信用被严重透支了,几乎成了世界各国的产品倾销地——除了极少数的高端制造外,工业几乎已经完全被摧毁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现任总统才厚颜无耻地说,美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逼近10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标普全球评级认为,预计未来3年,中国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平均为5.5%。如果不出意外,预计中国GDP将在2027年前后超越美国。

但我国工业的劣势也显而易见。必须由由中高速发展转向中高端发展,走上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

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显示:

我国目前32%的关键材料领域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高端数控机床、运载火箭、大飞机、汽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超过95%的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更要命的是,工业软件几乎被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垄断。

我们必须彻底告别过去靠租、靠买、靠山寨和一厢情愿企望市场换技术的发展套路,必须自己在高端技术和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关键设备和关键环节上实现自主创新,这是“双循环”的关键。

而这种千载难逢的机遇,已经来到我们面前。

 

读懂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层逻辑

 

(四)

于变局中开新局

基辛格在他的名著《大外交》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世界每隔百年会出现一个新的全球大国。这一论断,被称作著名的“基辛格定律”。

基辛格坦言:美国衰败开始,且无法逆转。

刘鹤在他执笔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总报告中,提出的第十个结论认为:

基辛格这个判断可能被两次危机所证实。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后,世界经济重心由欧洲转向美洲,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美元占据支配地位,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诞生,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发展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二十国集团(G20)平台产生,世界实力对比正在急剧变动,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发生变化。

读懂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层逻辑

 

刘鹤认为,大危机所分配的不只是一个国家国内的财富,而且是国家之间实力的对比。危机的再分配效应是无法抗拒的,世界经济秩序将继续发生稳步但不可逆转的重大变革。

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给世界带来的医疗、防疫、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危机之严重,远远超过了前两次。

在前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中,刘鹤就提出了三点极为重要前瞻性建议:树立底线思维方法,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把握我国战略机遇期内涵的重大变化,谋求中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抓好重大课题的务实超前研究。

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三点建议在我国迎战新冠肺炎疫情和统筹“两个大局”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2018年一份题为《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的战略选择》的报告中预测,到2035年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将超过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和投资中的比重将接近60%。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将从欧美转移到亚洲,并外溢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将2020年的世界经济增速从原先的-3.0%进一步下调为-4.9%,惠誉则认为今年全球GDP将萎缩4.6%。在全球经济一片“跌”声中,中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今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格外引人注目。

目前,大国博弈正进入相持阶段。面对这场“持久战”,我们既要防“热战”,也要防“冷战”。

虽然美国在2017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正式把中国列为“战略上的竞争对手”,后来又升级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但是美国早已经彻底失去了遏制中国的“时间窗口”。

但在科技领域,中美已然进入全面总决战阶段。

突破困局、化解危局,需要破局智慧。

我国最高领导人指出,“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读懂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层逻辑

 

很明显,美国是战术主动,战略被动。中国是战略主动,战术被动。我们被美国彻底打醒了。

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认为,我国应该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一倍,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要由4亿增长到8亿,我们的综合国力就会再上一个新台阶。换句话说,届时我国的经济总量将是美国的1.5倍。

发展的新动能在哪里?

首先想到的是,靠科技创新。

我们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

而拥有产业链集群,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杀手锏。

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

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要加大科研单位改革力度,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产出效率。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认为,中国最大的掣肘在于科学发展历史十分短暂,加上“实用主义”文化的普遍盛行,导致全国的科学技术人才严重不足。我们下一步的挑战是,如何提高科技人才质量、扩大科技人才规模,激励高质量的人才加入科学技术研究队伍中,才能够正面影响中国的未来。

专利拥有权已经被广泛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工业技术的重要标志。而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增加了5.2%,达到了26.58万份。这一年,PCT申请榜中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中国(58990份)、美国(57840份)、日本(52660)、德国(19353份)和韩国(19085份)。亚洲申请者占2019年专利总数的52.4%,欧洲(23.2%)和北美(22.8%)各占不到四分之一。

读懂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层逻辑

 

1993年,中国只向WIPO提交了1份专利申请,1999年提交了276份。到201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58990份,在短短20年间增长了200多倍。其中,中国电信巨头华为以4411份PCT专利申请,连续第三年成为申请最多的企业。

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已经占到GDP的2.2%,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二,但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领域,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长期徘徊在5%,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差距为15%-20%。

要实现科技创新,必须靠深化改革。

9月1日,中央召开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总书记强调,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

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胆探索自己未来发展之路。

要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我以为,深化改革的核心,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成功。

产业转型升级,对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此,我想引用黄汉城先生一篇文章的观点:

在日本、韩国,普通餐厅里的一个服务员,工资都可以拿到1万到1.5万元人民币。

凭什么这种岗位的员工工资,都能三四倍于中国?

原因就在于,日本、韩国作为相对于中国较小的经济体,中高端产业的比重很大。日本一亿人口,就有丰田、软银、三井、富士通、东芝等52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韩国5千万人口,诞生了三星电子、三星人寿、三星物产、SK、LG、现代、起亚等16家世界五百强。

中国要达到跟日韩一样的人均拥有数量,中国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数量应该是400-600家左右。但中国目前只有129家。

日韩的中高端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高于中国,所以整体的生产效率也要更高,在相同的时间内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人均社会财富。

从事高端产业的人员拿着高收入,而为高收入人群服务的低端岗位,也就能跟着受益,拿到三四倍于中国的工资。

所以,一个国家的人民能不能取得高收入,取决这个地区的科技创新实力以及产业层次。

如果中国产业迟迟未能转型升级成功,我们的人均收入就一定会比发达国家低,那么就难以扩大内需。

那么中国有这样雄冠全球的高科技企业和产业吗?

当然有!比如华为,比如大疆,比如高铁,比如5G,比如抖音,比如量子通信技术,比如石墨烯,比如全民移动支付……但总体而言还不够多。当然,我们不嫌多,而且越多越好。

读懂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层逻辑

 

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距离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还有2375美元的差距,是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

就在此时,美国开始对中国进行全面围剿和脱钩,甚至鼓吹新冷战。因为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美国人猛然发现,在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之后,美国创新的基础荡然无存,没有制造业,创新力枯竭。新冠疫情引发的金融震荡、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又让其引以为傲的制度基础和社会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这让美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惊恐和焦虑。

美国开始频频使出各种匪夷所思的手段打压中国,其核心目的就是要要切断中国获取世界顶尖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以进行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循环通道。把那些中国领跑世界的领域,打回跟跑甚至是追跑的原形。

美国已铁了心不断“退群”,还要搞“闭关锁国”。中国怎么办?当然是你打你的王八拳,我使我的降龙十八掌。中国坚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广交会、进博会和服贸会,线下线上不拘形式开,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对内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我们要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洗牌,并不会像西方少数政客所希望的那样出现与中国脱钩,而是要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向垂直整合的方向,更多元化的、更具韧性的方向发展。

需要警醒的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缩。

2011年, 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94072万人,2019年末下降到 91125万人。这“蒸发”掉的2947万人,相当于少了一个澳大利亚。

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比例10.3%。2019年末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增至18.1%。二十年功夫,差不多翻了一倍。

数据还显示,1990年时中国有31659万个0到14岁的婴童,2018年减少至23523万人,从总人口的27.7%下降到16.9%。

1998年全国共有小学在校生13953万人,初中在校生6301万人。2018年分别下滑至10339万人、4652万人。

人口红利的式微,国人未富先老,不仅使生产-消费-再生产的循坏链条受到很大阻力,更让中国尽快完成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变得十分紧迫。

这就是近年来我们看到各项重大政策密集出台的深层原因。确保1亿人脱贫实现小康,确保“三个1亿人”城镇化目标,抓“六保”促“六稳”,等等,等等。

在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过程中,市场是王牌,产业链是王中王牌,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是一个基本牌,核心技术创新补齐短板是关键牌,深化改革开放是我们永远的底牌。黄奇帆的这一论断不无道理。

最紧要的是什么?是学习,是教育。

全民都要加强学习。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社会,学习才是核心竞争力。我们要与时俱进,就要向一切人学习,包括自己的对手。一个崇尚学习、热爱学习和善于学习的民族,即使处于最恶劣的环境、最艰难的时期,也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比如以色列的犹太民族,在全民学习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标杆。

要千方百计抓教育。

最高领导人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百年大计,树人为本。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今天的校园,是未来社会的摇篮。看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会怎么样,就看当今的教育。

读懂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层逻辑

 

任正非先生对此最有感触和发言权。面对美国不仅以举国之力打压,还想疯狂拉起盟友围剿华为,在这场举世罕见、前所未有的大决战中,华为启动了“南泥湾”项目。

今年暑假,他在带队访问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大学时说,“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认识它的艰难,应对这种不确定性,除了给科研更多一些自由、对失败更多一些宽容外,应对不确定性的确定可以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中国的未来与振兴要靠孩子,靠孩子唯有靠教育。”

“希望十年、二十年后,我国的大学担负起追赶世界理论中心的担子来。”

“多办一些学校,实行差别教育,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会一年比一年有信心,一年一年地逼近未来世界的大门。二、三十年后,他们正好为崛起而冲锋陷阵,他们不是拿着机关枪,而是拿着博士的笔。”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漫长的时期,都一直领先于世界,主要靠教育。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主要也是靠教育。我国近五百年在世界上开始落伍,甚至挨打了一百多年,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教育从理念、内容、形式到方法的落伍所致。

要实现追赶,光靠模仿还不行,最怕的是邯郸学步。还要守正创新,要深化改革,要立德树人,要知行合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我老是想起横渠先生所言: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自多少年前读过后,就再也没有忘记。我希望所有读书人,所有中国学生都能记住这四句话。

今秋开学前夕,马云给中国亿万家长们,上了振聋发聩的“第一课”。

他说:不追求每个孩子成功,但要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不是为了给出正确答案或者唯一的答案,而是要教会我们的孩子寻找答案。”“ 培养会学习、爱学习的孩子,找到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路。”“只有爱学习、会学习,对学习和世界充满好奇心、充满乐观、对未来有判断的人,才能“走遍天下都不怕。”

他希望孩子们“第一,思想健康;第二,身体健康。” “要有全局观,要有团队精神,要有合作精神,要懂得如何配合、懂得如何面对失败;要有未来观,必须站在未来去思考自己,要有创造性和建设性。”希望能够培养孩子的智商、情商、爱商和逆商。

他还说,我们总在从历史上找英雄,总在从隔壁邻居中找英雄,但很少有人从未来找英雄。他认为,“孩子要有榜样,而最好的榜样是二十年后心目中的那个自己。”

是啊,当年马云还在上学时,谁会想到他有今天?当年马云如果考上了“清北”,今天的他是否还是如今的马云?

马云之所以成为马云,我个人认为,有一个重要原因:

他一直都在坚持学习,而且他最善于学习,所以他成为二十年后心目中的那个自己。

所以,云谷有一句话,马云很欣赏,我也很欣赏: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但还有更重要的一句话,马云没有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教师,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是一个社会的灵魂。

习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

读懂中国未来发展的深层逻辑

 

当然,教师也要全面提升师德和专业等各方面素养。

教师群体理应成为社会中最优秀的群体,社会中最优秀的人理应都愿意当老师。

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才真正大有希望。

千言万语一句话,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

尊师重教,好好学习,只争朝夕。

 

原创 王涛 来源:思维的花朵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经济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文章 来源:学习强国

刘 鹤:《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来源:正和岛

关山远:《瘟疫无法压垮中华民族,秘密就藏在这几个字中……》来源“瞭望智库”

王永中:《2020,正在改变的中国和世界!》来源:人民论坛

童 黎:《从1到58990,中国用27年首超美国!》文章来源:观察者网

信翎钧:《中国“新发展”思路,已经成熟》来源:出卷人

乔新生:《中国在科技领域再也不能走弯路》来源:李毅看世界